新学年,我们将如何提升学者学习体验?

 

 

开学第二周,狄邦华曜中学部学术总监Dr. Tasha的办公室大门敞开,迎接着前来咨询的学生。正值“Add&Drop”期间,高中学者们能抓住这宝贵的两周调整选课。办公室里,学生们带着自己的“心愿单”,正等待Dr. Tasha的一一指导。

 

Dr. Tasha A. Heipel

Dean of Academics

学术总监

 

 

神经科学博士学位,心理学与物理学学士,生物学学士,在加拿大韦仕敦大学教授神经科学5年,随后进入国际化教育行业教授科学,STEAM课程近7年时间。

 

“有学者反映所选课程难度过高,希望调整至更为适宜的层级。也有在英语ESL班的学生依然面临较大的英语学习挑战,试图寻求解决方案。”Dr. Tasha耐心地倾听每一个心声。她深知每位学者的学术之旅独一无二,因此,她细致分析具体情况,并量身定制合理的调整建议。“在挑战中奋力攀登而得的‘90分’,其价值远超轻松获取的‘95分’。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基于个人兴趣与能力而非教师授课难度来选择课程。”

 

但在接受到学生反馈之后,她和学术管理团队确实会深入课堂衡量教学难度,并评估学生是否需要支持。比如ESL已是层级最低的英语课,Dr. Tasha便会建议有困难的同学在延展课和晚自习期间获取老师提供的额外的辅导和提升。

 

“Add&Drop”不仅是一个试错与调整的过程,更是在教师的专业护航下,为学生铺设的一条通往自我认知与管理的桥梁。它允许高中生在步入大学前,有机会在实践中掌控自身学习节奏与方向,是个人成长道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学校秉持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而这一切,仅仅是狄邦华曜为每位学者提供的全方位个性化支持体系中的一个缩影。

 

在Dr. Tasha的视野中,一所优秀的学校应当是充满活力与创新的成长乐园。因此,为了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本学年,中学部的学科教师们正积极筹备,准备为课堂带来一系列革新与变化。

 

 

在狄邦华曜,"一人一课表"的分层走班教学已成为一项独特的教学特色。每个学期,根据学术表现,学生或升或降,汇聚到全新的班级中。动态分层带来了丰富的课堂生态,也让教师面临挑战:同一班级中的学者学习背景和能力仍会参差不齐,应当如何应对?

 

 

本学年,教师们将通过更为精细的差异化教学,营造一个灵活多元的课堂环境,为每位学生定制专属的学术路径。

 

分组教学:细致入微的课堂雕刻

Group Teaching: A Closer Look at Classroom Dynamics

 

40分钟的数学课,是分组教学的典型案例。前20分钟,教师为全体学生讲解基础知识,铺设共同的起点。后20分钟,教师则会根据学者的学习步调与行为习惯,灵活分组,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课堂是一座充满可能性的花园,教师则是耐心耕耘在其中的园丁。对于那些学习基础稍显薄弱,或在行为方面需要更多引导的学生,教师会安排他们参与小组探究活动,以此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比如八年级学生正在学习数学全等三角形,老师便会拿出自己制作的教具,协助学生探究为何角和边只有满足特定情况才能证明全等,而另一些情况则无法证明。与此同时,学术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在IXL等在线学习平台上挑战更高难度的题目。

 

开学初,数学学科负责人郭惠老师便来到各数学课堂上观察了一番,在分组环节中,学者们均沉浸在各自的任务中,收效甚佳。

 

 

分组教学如同一把精细的刻刀,帮助教师精准地雕刻出每位学者的学习路径。课堂上,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不会因课程太难而挫败,也不会因太简单而失去兴趣。

 

 

差异化任务:个性化的学术成长

Differentiated Tasks: 

Personalized Academic Growth

 

如果说分组教学是一块拼图的初始构建,差异化任务则是使每块拼图最终成型的关键。IXL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在线学习平台,更是教师手中的智能工具。通过数据评估系统,它能精准追踪每位学者的学习进度,并针对薄弱环节提供个性化练习。不断循环出题的方式就像是为学生搭建了一座阶梯,每一步都针对薄弱环节量身设计。开学初,英语学科组便开启了一场在线诊断性测试,生成的包含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等板块的报告为教师提供了及时反馈,以便针对学生的不同弱项调整教学策略。

 

 

不仅如此,差异化教学体现在任务布置上同样丰富多样。即便是在同一项作业中,教师也会根据学者的能力水平,设定不同的期待和评估标准。正因如此,切实掌握每位学者的学习情况变得尤为重要。数学和英语学科组的老师均认为,作业中存在的“抄袭/AI”和“时间不受限”两大无法避免的问题会导致教师难以判断学者对知识点真正的掌握情况,因此老师将重点置于周测和单元考试。此外,课堂表现和随堂练习也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帮助教师持续跟踪学生学习进度。

 

项目作业同样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以数学为例,学生们或被要求撰写论文和答辩,或是在AP课程结束后选择未曾涉及的课题进行汇报。深入的探究和广泛的探索不仅能锻炼学术能力,也将激发对未知领域的热情。

 

通过细致的过程性评价体系,教师能更直观地追踪学者的成长轨迹,学者也能在每一步学习中获得反馈与改进的机会。

 

 

 

PBL教学法:合作与创新的舞台

PBL Teaching Method: 

A Platform for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

 

iSTEAM-PBL项目一年一度在狄邦华曜的校园内举行,这是一次打破学科边界、释放想象力的跨学科盛会。各学科的教师们紧密合作,围绕着一个宏大的主题,设计出一系列子项目,学生们则通过协作,将这些创意付诸实践。而在本学年,PBL教学法的触角将进一步延伸进日常课堂,以实现更精细的差异化教学。

 

英语学科负责人Ms. Liz曾策划了一次别具一格的“新书发布会”。学生们在系统化学习了短篇故事后,需结合情节构思、人物塑造、写作技巧等,创作自己的独立故事。过程中,Ms. Liz则从旁协助,以保证写作进度和质量。当新书发布会的帷幕拉开,学者们以作者和读者的双重身份相遇,在台上侃侃而谈,分享创作历程,推荐彼此的“新作”。沉浸式的互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写作的力量与魅力。

 

 

今年,以语文课为例,学科负责人吴老师计划推出“教育戏剧”项目,学者能根据各自兴趣和特长选择加入编剧与导演,演员,美术、道具与技术,宣传与后勤等部门。通过集体创编一台15分钟的戏剧作品,学生们将在充满趣味与戏剧性的过程中,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与此同时,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创意写作等多项技能将得到全面锻炼。学习不再是枯燥的课本内容,而是一场充满张力与想象力的创造之旅。

 

 

 

以小组为核心,PBL汇聚各有优势的学者在同一个项目中相互学习,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每个人既是学习者,也是教授者,通过向他人传授自己的经验,他们能将所学进一步内化。正如生物学科负责人Mr. Born所说:“教会别人,自己才能真正学得扎实。”本学年的生物课,学生将有机会自行设计研究课题、制定实验步骤,并设计自己的评分标准,而教师只在关键时刻提供反馈与引导。这种自由度极高的“脚手架式”学习方式不仅能激发自主性,也有利于打破传统思维框架。Mr. Born的学生曾经设计了一个“全封闭生态系统”,试图创造完全与外界隔绝的微型世界,在这方天地中,水、植物和能量自给自足,唯一的外部输入是阳光。尽管项目还未完全实现,但它所展现出的创造力已然成为课堂的亮点。

 

 

在Mr. Born看来,随着应用、实践、探究的日益凸显,探究式学习逐渐成为校园教学的核心,整个学习氛围也在悄然发生着深刻转变。作为狄邦华曜的教学特色之一,PBL项目无论是研究规模、展示效果,还是课堂的时间占比、学生的投入程度,都在逐年增强。本学年在做生物教学计划时,老师们已然愿意慷慨地拿出完整的1-2个月时间进行深入探究,PBL不止于形式化教学。

 

 

教学评估:双向互动的成长之路

Teaching Evaluation: A Two-Way Path to Growth

加强教学是提升学者学习体验的基础,本学年,狄邦华曜采用两套体系更为全面地系统化评估课堂,并给予教师客观反馈。两套体系宛如并肩而行的双翼,助力课堂教学的全面提升。

 

首先是ELEOT有效学习环境观察工具(Effe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Observation Tool),这一工具着重于深入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如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是否得到了足够的支持与挑战、是否能够及时获得反馈等;而第二套体系Cognia定制化观察工具(Cognia Adapted Observation Tool)则更着重于教师的教学质量,通过7大方面(公平学习、高期望、支持性学习、主动学习、进步监控、管理良好的学习、资源)14项具体评价标准,教学被细化为一个个可量化的指标。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套体系的引导下,接受定期的观察与评估,所有数据最终将汇集到在线平台上,进行深入分析,并生成个性化的反馈建议。

 

系统化评估之余,本学年Dr. Tasha还鼓励教师之间的“Walk Through”活动,让每位教师走入同伴的课堂,观摩彼此的教学实践与技巧。但教学评估的真正意义,远超越一纸报告或数字表格。它要求每位教师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勇敢探索新的可能性。以数学学科组为例,郭老师便在观察了几次课堂后对老师们提出了以更多的探究活动替代知识点讲解的要求:“不要怕耽误时间,因为如果学生兴趣上来了,他们会愿意在课下花很多时间在数学上。让学生学会观察才能思考和感知,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的境界。”

 

 

在评估与教学之间,狄邦华曜形成了一套双向互动的生态系统。教师在反馈中不断精进,教学策略在调整中日臻完善,而学生则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成为课堂的主导者,积极的探索者。

 

在狄邦华曜,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不断打磨、精进的创造之旅。通过灵活的、精细化的教学策略和学术评估,教师与学者将共同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正如Dr. Tasha所言:“每一位学者的成长之路都不尽相同,而我们的任务,就是为他们铺就这座通往未来的桥梁。”在这里,一段自主探究、合作创新、不断超越自我的旅程正在开启。随着学年深入,更多的项目与教学革新正在悄然展开,相信每一位学者都将在这片沃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