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 | 当水韵周庄成为研学课堂,G7学者走进古镇、博物馆探寻文化密码

 

 

 

4月1日,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狄邦华曜中学部7年级的学者们怀揣着期待与好奇,踏上了前往周庄古镇和生命奥秘博物馆的研学之旅。


此次研学由中文、历史、地理、生物四个学科精心合作设计,包括了语文课的周庄风情写作与摄影、人文课的水韵周庄探究、生物中的动物多样性等内容,旨在让学者们在实践中探索知识,在体验中感悟文化。

 

“中国第一水乡”周庄

 

 

 

水韵周庄

Zhou Zhuang

 

 

 

 

 

 

1989 年的4月13日,在江南绵绵的春雨中,三毛来到了她神往已久的水乡古镇——周庄。

 

周庄的长街曲巷、古朴的石拱桥、悠长的石板街和那些古屋、桥楼、水墙门,以及清澈缠绵的流水,勾起三毛无尽的乡愁。她说,周庄只能用“难忘”来形容,终于找到了几十年来盼望的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

 

 

 

 

与文人笔下的周庄重逢

 

在研学前,G7的中文老师Ms. Sophie为学者们铺垫了丰富的文学背景知识,学者们提前在脑海中勾勒出周庄的朦胧印象,从文人的笔下领略周庄的韵味,为即将到来的研学之旅奠定了浓厚的文化基调。

 

当研学之旅正式开启,学者们满怀期待地踏入周庄古镇,这里的一切都吸引着他们。Ms. Sophie鼓励大家通过摄影与写作两种艺术形式,深入探寻周庄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去感受这座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者们纷纷手持手机或相机,兴奋地穿梭在古镇小巷中。古镇的每一处角落都留下了他们探寻的足迹,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被他们敏锐的目光捕捉。

 

 

 

 

 

人文视角下的周庄探究

 

为了更全面深入地探究“水韵周庄”,人文课的研究被分为多个专题方向,学者们依据兴趣从不同角度展开研究。

 

有的小组聚焦周庄的历史变迁,他们发现周庄从一个普通的水乡渔村发展成为江南经济文化枢纽的地位,背后有着诸多因素。

 

 

还有小组对周庄的建筑美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穿梭在古镇的古街古巷,仔细观察沈厅、张厅等明清建筑的一砖一瓦,对比修缮前后的工艺差异,讨论“修旧如旧”的实践难点。
 

 

不仅如此,周庄的古桥,也引发了学者们的强烈关注。双桥、富安桥、贞丰桥等形态各异的古桥横跨在悠悠河道之上,或造型别致,或古朴典雅。

 

 

 

 

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

 

结束了对周庄古镇的探寻后,G7的学者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满怀期待地走进了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开启了探秘生物世界中动物多样性的精彩旅程。

 

 

 

 

 

打开生命的“密码箱”

 

在动物多样性的观察中,学者们深入了解了动物的适应性。他们观察着来自海洋、陆地和天空的标本,分析着其身体结构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看到鲨鱼标本时,他们惊叹于它流线型的身体和锋利的牙齿,明白了这些结构有助于鲨鱼在海洋中快速游动和捕食。

 


当学者们看到 “灭绝或濒危动物” 标本,心情变得沉重起来。他们了解到动物灭绝或濒危的原因,意识到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在自由探索时间里,学者们更是充满了好奇与热情。他们在博物馆里四处寻找着最独特的动物标本。有的学者被一只长相奇特的深海鱼类吸引,它那透明的身体和巨大的眼睛让孩子们感到无比新奇。

 


结合课堂内对 “塑化技术” 的学习,学者们在生命奥秘博物馆对运用“塑化技术”制作的标本也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思考。他们发现塑化技术能够让标本保存得更加完整,便于科学家研究和人们观察,也辩证地看待这项技术的优缺点。
 

 

 

研学活动结束后,学者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


在中文课上,他们分享着自己拍摄的照片和创作的文章,互相交流着在周庄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在生物课上,学者们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分享自己在博物馆的收获。他们表示,这次研学让他们对动物的分类、适应性和生态系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人文课上,学者们分组进行Presentation展示。他们以创意开场,用周庄研学照片吸引大家的注意力;通过信息图展示小组成员的分工,清晰明了地介绍每个人的职责。在主题阐述环节,孩子们深入探讨自己选择的探究主题。

 


此次研学活动,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者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他们不仅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还锻炼了各种能力,培养了对文化和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是一次难忘的旅程,为学者们的成长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会带着这份宝贵的经历,继续探索未知的世界,不断成长和进步。